本报记者 徐芸茜 北京报道 扩大内需,促进消费,商务部再次出手。 18日,商务部表示,将积极发展信用销售,以扩大国内需求、促进消费增长、提高经济运行效率、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 19日,商务部内部官员对本报表示,商务部此项措施正是日前出台“扩大内需七条指导意见”的具体实施。目前部内正在着手研究建立信用销售促进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具体细则已经基本制定完成,其中包括在全国二级、三级城市铺设信用消费网店,加大宣传力度鼓励广大市民“刷卡”消费,以及通过制定信用销售相关法律法规来推动信用销售发展等等。 同时,商务部还鼓励企业、银行、保险机构之间合作,建立信用销售、信用保险和银行信贷顺畅衔接的机制,以解决目前信用销售中的融资困难。 据本报记者了解,大力推动信用销售发展是商务部扩大内需的重要措施之一,刺激消费后续措施还将陆续出台。在今年年底即将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这些措施将被陆续公布。 信用销售缺失 所谓信用销售,是指企业通过分期付款、延期付款等方式向单位或个人销售商品或服务的信用交易方式。 信用销售可以扩大国内需求,刺激消费增长,商务部人士表示,信用销售具有的延期或分期付款特点,决定了它可以用较少的资金投入,实现同等或更大的商品购进额或消费额,使潜在需求转化为现实需求,产生资金使用上的乘数效应,从而带来内需和消费规模的扩张。 在美国,信用销售比例高达90%以上,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2/3左右,日本信用消费占总消费额的1/3以上,巴西等发展中国家的信用销售也非常普遍。有关资料显示,在美国,商业信用销售规模每增加1亿美元,GDP就平均增加2498万美元。 但是,据商务部相关专家估算,我国信用销售比例则不到20%,举例来说,2006年信用消费额仅占总消费额的3%。信用销售滞后是导致我国消费率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重要原因。 今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我国外贸出口出现了大幅回落,很多外向型企业继续开拓国内市场,以缓解经营压力。因此,信用销售也就成为了企业抢占国内市场的一个重要手段。 北京纳斯琪商贸公司老总李阳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赊销、分期付款等销售方式已经成为企业新的竞争手段,大部分企业都采用这种方式。但是国内信用销售风险分担机制却并不完善,导致了时有“坏账”产生。 商务部上述官员对本报记者表示,在我国信用销售风险分担机制已经初见雏形。2003年以来,平安保险、出口信保、人保财险、美亚财险等陆续探索开展了国内贸易信用保险业务。2008年1-5月,国内信用保险保费收入达到1.39亿元,承保金额约764亿元,这也说明了,我国信用销售使用范围比例在逐年提高。 明年更多政策可期 “我们每年都会遇到几起坏账,特别希望国家能够将信用销售制度化。”李阳对记者说。 据记者了解,与李阳遇到的情况一样,目前,国内很多企业都通过信用销售抢占市场,因此,研究建立信用销售促进机制和风险管控机制,来推动信用销售也就显得特别重要。 据商务部官员表示,推动信用销售,目前商务部已经制定出七条具体意见。 其中包括循序渐进制定相关法律法规,逐步规范对信用销售的管理;鼓励企业、银行、保险机构之间的合作,建立信用销售、信用保险和银行信贷顺畅衔接的机制;制定信用销售的相关支持政策。发展信用保险和担保,为企业提供风险保障,不断完善风险分担机制;探索建立交易数据交换系统,推动企业间交易数据的归集共享;积极培育商账追收、保理、信用调查与风险评估、信用支付中介、资产处置及变现以及信用交易数据交换共享等与信用销售密切相关的服务业发展;为企业提供相关信用风险管理服务;根据信用销售的发展情况,选择部分城市、行业协会、生产流通企业、银行、保险公司、信用服务机构等开展试点等。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接下来召开的全国商务工作会议上,商务部部长陈德铭将汇总商务部近半年来的调研报告结果,针对扩大内需提出一系列具体措施,特别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难等问题,商务部明年将会同相关部委给予特别优惠的政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