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网络暴力第一案”之称的王菲诉三网站案,日前一审宣判,两家网站被判侵权,一家网站免责。这是网络上流行正盛的“人肉搜索”首次推 向司法领域。所谓“人肉搜索”就是网友参与提供信息,借助网络传播信息,查找某人身份、追寻某事真相的“网民行动”。海外媒体对“人肉搜索”的直接描述是一个新造短语“中国特色网上追捕”。 从“虐猫女”的“人肉搜索”,致使当事人被开除,到“人肉搜索”“大学女生高调讲述包养生活”,牵连无辜,网络虚拟世界不仅通过“人肉搜索”对现实生活产生了影响,“人肉搜索”本身的是是非非,也让人们再次发问:虚拟世界有没有底线? “网络舆论”新力量 “如果你爱一个人,就‘人肉搜索’他,你很快就会知道他的一切;如果你恨一个人,也去‘人肉搜索’他,他很快就会失去一切。”虽有戏谑和夸张,但是这段描述说明了“人肉搜索”的巨大威力。 “一人提问、八方回应”是互联网带给网民的一大收获。从最早询问生活常识、历史典故,到求医问药、交通查询,计算机网络和人际网络间虚拟现实的结合,发挥了互联网“互助、分享”的特质。而由“找人”发展而来的“人肉搜索”,也在一定程度上让人在短时间内触及事件背后的“真相”。 这几天,被网友称为“最牛房产局长”的某地房产局局长,成为“人肉搜索”的对象。因为一番“查处降价房地产商”的言论,他抽天价烟、戴名牌表,甚至“亲属”是开发商的种种背景,都被“人肉搜索”了出来。之前,一段虐猫视频公开后,一周之内虐猫主角,也被“人肉搜索”找出,并迫使她最终被单位开除。“虐猫女”不仅让公众首次见识到“人肉搜索”的威力,也是“人肉搜索”第一次从虚拟走向现实,登上了央视《新闻调查》。 针对社会现象发表议论,揭露网络骗子的真面目,追寻车祸元凶,虚拟网络的信息资源优势,加上人际网络的集体智慧,“人肉搜索”已经成为“网络舆论”的重要一环,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 “虚拟暴力”防失控 不过,就在高举正义大旗大行其道的同时,“人肉搜索”对当事人和无辜者造成严重伤害的事件也屡见不鲜,有的甚至突破道德底线,成为一种“集体暴力”。 为了所谓的“真相”,有的“人肉搜索”无所不用其极,甚至用黑客手段盗窃当事人的隐私资料。甚至在现实世界中,给所谓的“恶人”写恐吓信,打骚扰电话,在家门口刷油漆。虚拟世界的集体冲动,蔓延到现实生活之中,让一些人丧失了基本的是非判断。 “我不恨‘人肉搜索’,因为技术手段本身没有对错之分。”一位曾经被“人肉搜索”误伤的上海记者这样说过。然而用什么样的心态使用技术,则是当下网民必须面对的问题。 在网络上随意公布、传播他人隐私,产生的效果早已超越了正常的舆论压力;夹杂着的攻击侮辱,也使得探寻真相的追求异化成非理性的暴力冲动。而一些商业性网站通过“赏金猎人”鼓励搜索,制造热点提高点击率,也超过了信息发布平台的作用,难以掩盖其商业目的。 正在审议的侵权责任法草案,针对“人肉搜索”的侵权情况作出了规定,对利用网站侵害他人名誉权、隐私权等合法权益,明确了网络服务提供者应当承担的连带责任。 追求真相,保护美好,是每个人的权利,这种权利可以跨越虚拟和现实的界线。但是,无论虚拟还是现实,都有着维护道德和法律底线的义务。没有道德和法律的约束,“人肉搜索”会在非理性中迷失,而演化为网络暴力。最终,这样的搜索恰恰会掩盖真相,毁坏美好。 本报记者 王磊
|